3.5K
「你都不跟我玩,我不要愛你了!」
某次,跟4歲的小姪女玩,
因為我想要休息,不同意她繼續玩的想法,
她就生氣的拋出了這句話。
我感覺到,我正在被「情緒勒索」。
面對小姪女的情緒勒索,
心情有些被影響,
因為在乎她,當她表達「不愛」,
與感受到她的「不開心、生氣」時,
我下意識地覺得自己做了一個「糟糕」的選擇。
「罪惡感」,驅使我猶豫要重新做選擇,
而我的罪惡感,就是當下被控制的關鍵。
情緒勒索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的操控策略,
有時候,越是緊密的關係,越容易發生情緒勒索。
這時候,我們需要先劃出「心理界線」,
讓我們能不輕易掉入「被勒索」的陷阱裡,
而是真實感受自己的狀態,回應對方的需要。
心理界線像是一條分界線,界定什麼是我的身體、
感受、責任等,以及什麼不是我的;
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,
或是想與他人保持多少的距離。
簡單來說,界線區分你和我。
也許有人會擔心和親密的人有界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,
但劃出心理界線,是一種照顧自己,
同時也能尊重他人的練習。
設定界線練習:
一、什麼樣的情況,我容易被影響?
對重視的人的在乎,會擔心、害怕,
或避免讓對方感到不舒服、有衝突。
但常是越為他人擔心、負責,
就越容易陷入困境。
二、我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?
可能想要被愛、被肯定、感覺安全,
因此害怕拒絕或有衝突。
但也可以是想被尊重、被照顧
或有掌控感,而選擇依個人的步調。
三、我的感受?
允許自己擁有感受是重要的,
並且能表達感受。
我們都有感受與情緒,
而僅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。
四、我想要什麼結果?
希望設定界線來達成什麼目標?
想要能以自己的步調為主、
想要先照顧自己的需求、
或是想要關係相處能夠自在
而不是感到有壓力等。
回到小姪女的「情緒勒索事件」,
我的罪惡感來源,是我覺得需要為她的不開心負責。
透過劃出心理界線,
可以同時理解她的不開心,也同樣重視我的需求,
依我當下能回應的關心她,也表達我的限制,
而不需為她的情緒負責。
如此,我們才能在下次一起玩的時候,
彼此自在、開心地玩耍。
劃出心理界線,並不是要與他人一刀兩斷,
重視自己的需要與感受,清楚表達與相互尊重,
是一種保護自己,也能維繫關係的方式。
豁然心理治療所
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421號8樓之3捷運永春站
0937-9589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