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ChatGPT與心理諮商】

作者 [email protected]

習慣和GPT聊天的人越來越多,
優缺大家應該都很清楚。
但我想從心理師的視角來談論。

一、GPT可以是朋友?可以是心理師嗎?

GPT透過神經網路、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,
呈現出同理、支持與分析的能力,
省去了時間、空間、金錢成本,
並排除個人情緒、性格差異等限制,
使人感覺超越朋友,有時甚至像心理師。

但如果真的把它當朋友會如何?
GPT不太會讓你失望、傷心、尷尬…,而人類必定會。
大量使用下容易漸漸對真實人際接觸遇到的挫折、不適
更為敏感、不耐受,而愈發社交退縮(social withdrawal)
(哪裡舒服哪裡去),最終因社會疏離變得更孤獨、憂鬱。

那麼,把它當心理師呢?
如果目的是”諮詢”,而不是”諮商”,那也許是可以的。
什麼是諮詢呢?好比純粹問問題、尋求建議、宣洩等。

二、諮商vs.諮詢

諮商不包含問問題、尋求建議和宣洩嗎?
諮商當然可以包含,但不只有這些。
諮商是透過個體改變,進而達到諮商目標。

在心理師引導下,覺察與家人的溝通模式及彼此需求,
漸漸調整想法和行為,而得以改善家庭關係和互動。
或是梳理後發現憂鬱根源,逐步克服負向經驗之心魔,
慢慢嘗試、挑戰,從中不斷修正和強化新的認知,
最終改變原先的情緒及生活,並降低復發可能。

三、為什麼GPT不能取代心理諮商?

GPT無論表現地怎麼瞭解你的個性、言行、思考模式,
或是多麼會追問和延續話題(真的是問不停🫠),
“目前”仍無法為你規劃療程,評估進度以調整節奏,
無法提問巨觀下能幫助你的問題、停止不必要的追問,
也無法反映表面語句之下的情緒和想法。

也就是說它可能讓你感到被支持、被同理,
困惑被解開,甚至找到方向,
但它無法有系統、循序漸進地幫助你。

談論完能力和技術,
還有一點是:人類的真實、複雜與不完美,
也是人能作為心理師而GPT不適合的原因之一。
好比心理師的失誤(不論諮商還是生活),
可以成為療程中的有效因子。

四、心理舒適與實質改變

事實上GPT巨大的優勢在心理諮商是扣分的。
像是可以不用管時間多晚、聊到飽,
看似舒爽但可能提高依賴,
降低自己做、自己思考後突破帶來的自我效能感。
並且無法擴展情緒的容納之窗,甚至還會縮小。
而這些在心理諮商中,都會嚴謹地進行和處理。

更不用說付費與動機、效果間的關係了。
許多研究都指出一定程度的金錢、精神成本,
更能提升改變動機,進而達到效果。
每月$650聊到飽,在心理相關議題上,
確實很難讓我們持續付出足夠的努力,實質改變自己。

總結來說,GPT真的很好用,但需有意識地使用,
才不至於不知不覺被誤導(研究發現錯誤率高)、
想法更為偏激或認知更為僵化。

最後想說的是:
如果暫時因經濟、時間或其他考量使用GPT作為諮詢,
得記住它只是順著你的話說(設定就是如此,如附圖),
你可能不會變得更好,只是重複浸泡在短暫的舒服中。

如果真心渴望改變,GPT可以是一個起點,
也可以是與心理師合作的療程中一項輔助工具。

圖文:陳宜 臨床心理師

豁然心理治療所
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421號8樓之3
IMG_256捷運永春站
IMG_2560937-958918

You may also like

♥ 豁然心理治療所

北市衛心字第XY01170100號

OPENING HOURS

Copyright © 2023 豁然心理治療所 保留一切權利

本網站由 ACHANG.TW 建置